Media News

    學校採用「一條龍」學制,提供2歲至18歲的教育。小朋友入讀了德萃幼稚園,畢業後可選擇升讀德萃小學及大光德萃書院,在德萃的大環境成長,學生可以體驗及習慣雙語學習的氛圍,透過探究式的教學方針,擁有自主學習的心態,藉著課外活動或課程擴闊國際視野。圖:董立華 文:袁雅婷 校長曾維漢鼓勵學生閱讀。 雙語教學 校內只以英語及普通話溝通 校長曾維漢表示,學校十分注重雙語教學,學生進入校園後,只可以使用英語及普通話溝通,因為這兩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都通用。而為了方便雙語教學,每班均設有雙班主任制,由外籍英語及以普通話為母語的老師教授,讓學生在優越的環境下學習語言。學校營造沉浸式的語境氛圍,有助提升語言興趣。師生及同學彼此以英語溝通,提升他們對語言的興趣,也不需在抄寫下學習第二語言。另外,三年級學生可學習日文、韓文、西班牙文及法文,讓同學有機會接觸多國語言,有助日後成為世界公民。 探究式學習令學生主動求新知 何謂探究式學習?作為教學方針,曾校長舉例,若學習有關科學科的題目時,例如光合作用,校方不會用填鴨式教法令學生強行吸收知識,而是給同學進行實驗並觀察──如果植物沒有陽光及水分會如何?再讓小朋友尋找答案,從中理解內容及過程變化後,老師再解釋甚麼是光合作用。曾校長指,這樣可令學生更樂意探求新知識,並擁有自主學習的心態。 多樣性呈交評估 教師回饋建議 每個時段學校都會為學生進行評估,包括開展一些小實驗,需要學生透過觀察及理解,再形容一下在實驗當中學習到甚麼等。之後老師會給予回饋,建議學生在未來的課程中怎樣進步。而當中最特別的是學生遞交的方法多樣性,可以用文字或影片形式表達,低年級學生則以繪畫向老師表達所學。日後老師會鼓勵學生呈交評估時多寫多講,以豐富文字及表達能力。 參加遠瞻性課程 此外,學校參與了社會創新教育項目──Dream Starter,透過一個體驗式的學習,從小培養學生關注聯合國17個世界持續發展目標,運用創新思維為社區帶來改變,從中學習企業家精神,以信心解決問題,接受挑戰。整個計劃更會透過網上眾籌,共享資源及經驗分享等方式,提高公眾對學生夢想的關注,協助他們一步步實踐目標。 面試貼士:面談為主 以英語及普通語交談 曾校長透露,面談主要問一些小一學生能夠應付的中、英、數題目,考驗小朋友數理及題型的表達。而校方主要以英文及普通話與小朋友談天,同時會與家長交談,察看雙方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   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校長曾維漢。     轉載自:2023-01-11《am730》 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 探究式方針培養自主學習者
Read more
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你的政見如何,2019年11月的日常生活及情緒,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說回教育,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教師或者學生,相信這段期間受影響會更加大。前陣子,政府未宣布停課,大家就擔心交通大亂,能否安全抵達校園;停課期間,大家就擔心學習進度,以及要安排人手照顧孩子;復課後,大家又擔心學校附近的空氣污染問題。 先不談政治及社會不穩為家長帶來的擔憂,要了解「停課」本質的影響,大家必須先去了解「學校」在城市角色的兩個重要任務:一、傳授知識,提供合適的課程,準備下一代進入未來社會,提供未來勞動人口的技能需要;二、照顧兒童,釋放婦女及照顧者的勞動力,為現時的城市提供勞動力。當一個城市,因為不同的原因,如天氣暴風影響、傳染病爆發,甚或社會交通不穩定,政府也會宣布停課,這是合情合理的操作。暫且先不在這裏談論2019年11月是否需要停課這個複雜的議題,「停課」本身就令到香港停止了學校的上述兩個功能,而製造了大家的擔憂。 安坐家中網上學習 如果「停課」發生在沒有任何通訊科技的年代,即沒有電視、互聯網或資訊科技工具,的而且確學校便無法讓學生遙距學習。但今天的世代,有着很多不同的工具,雖然學生不能如常回到學校上課,但仍能讓學生在家、或其他安全的地方繼續學習。要做到這樣的在家線上學習,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合適的網上平台,關鍵反而在於學校有沒有為此在行政編排上作出準備。 以筆者服務的學校為例,我們在有可能停課的前一天,已安排課程組及各學科的科主任老師,預先安排各科的老師在家工作,讓老師按各級各科進度錄製不同的學習短片及製作在家學習的教材,按指定時間上載於學校伺服器內,同時為學生編製在家網上學習的時間表。校方按時間表,通過YouTube及學校內聯網平台發出學習資訊,讓學生安坐家中學習。當學生在按時間表學習之時,老師亦已在編製明天的學習材料了!在11月停課的5天裏,我們共製作了122條學習短片,合共有19,752次觀看,全校30班學生共花了63,132分鐘學習知識。有了這樣的行政編排,老師不需要擔心花4小時由家中回到學校卻沒有安排任何工作,反而可以安坐家中,把交通時間花在備課的心思之上,雖然停課不是我們的希望,但卻讓學生可以選擇在家中繼續學習,維持學校在城市的功能。 為孩子安排體驗學習 停課的確令到老師無法發揮照顧孩子這個功能,需要家長自行安排家人、家傭或朋友代為照顧學生,這亦是停課迫不得已出現的狀態。但家長其實可以在停課期間,為孩子安排更多體驗的學習。因為在平日上課的日子裏,學習很多時都會編排在書寫、練習、考試及評估等方式之上,但其實學習或課程,重點是給予孩子學習機會。如果在安排上不能做到外出,家長亦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習不同的生活技能,如照顧家中的長者、學習照顧家中年幼的弟妹,或幫忙做一些家務。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學習如何使用洗潔精,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雖然這不是孩子平時日常會做的事情,但也是一個豐富學習經驗的好機會。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轉載自:2019-11-26《明報》停課可以不停學 
Read more
    近年一條龍學校很受家長歡迎,因為小朋友入讀小學之後,只要小六成績穩穩陣陣,升上一條龍中學基本上不成問題。德萃教育機構(St. Hilary)現於本港已開辦了2間幼稚園及2間小學,來年9月會除了會開辦第3間小學之外,更會開辦中學部課程,屆時德萃將會提供幼小中一條龍服務。 德萃創辦人徐飛透露,中學校舍正在加緊動工,預計明年5月可以開放予家長和學生參觀。 ^(左起)德萃校董陳耀生、創辦人徐飛、校董曹啟樂、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 100%幼小中一條龍 校長保持緊密聯繫 談到幼小中一條龍最大好處,風采中學創校校長、德萃校董曹啟樂指能夠讓學生減少爭學位的競爭,德萃會保證學生100%由PN班,一直升上小學,直至中學畢業,毋須為爭學位而煩惱。加上師資、課程一條龍銜接,學生自然可以有更好的適應,加快投入學習。 「真正的幼小中一條龍學校,其實在香港是絕無僅有。在津貼學校、直資學校,它們極其量只是做到小學、中學的一條龍服務。我們是由2歲PN開始,一直到孩子18歲。所以我們在香港的官津直資教育體系裏是唯一一間。」 德萃校董陳耀生強調德萃幼小中會保持非常緊密的聯繫,希望能夠全面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在課程、教學方針等多方面作出最合適的編制和修訂。 「我們會以同一個教學團隊去管理各中小學,以及制訂課程。我們亦很重視校長之間的交流,深信中小學的課程將必定可以順利銜接。」 從小培訓資訊素養 避免升中過分份沉迷 譬如在資料科技課程方面,德萃將會為學生準備非常連貫的學習歷程,以幫助他們將來應對未來社會發展。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表示,初小階段會著重培養學生的編程、數理的邏輯思維;去到高小階段,就會讓他們利用實物,例如是機械人、電腦程式等,實踐之前所學的知識理論。去到德萃中學之後,正因為有了堅實的培訓,學生自然便可以更易適應進階的課程和理論。 「由於我們在小學時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技能,所以當小朋友升上德萃中學之後,就能夠更輕易掌握進深的編程課程,在課堂中有更大的探究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在教授學生知識理論的同時,朱子穎強調會培訓學生的資訊素養。「小學開始,除了重視科技發展之外,亦會注重培訓小朋友的『資訊素養』,讓他們明白科技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學習,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更有效率處理事情。」 ^學生一條龍升上德萃中學之後,即使有更多機會接觸電子屏幕產品,朱校長深信他們都能夠有自控力,不會過份沉迷,影響學習。 同時開辦IB、A-Level 按興趣能力選擇 德萃的最大賣點是探究式學習,譬如在小學階段,學生可以在下半晝的課堂按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心儀的學科、活動就讀。透過走出原有的課堂框框,學生便可以在趣味的活動、互動、實習等,培養探究、邏輯思維能力。即使將來升讀中學、大學,甚至出來社會工作,德萃學生都可以憑藉早已鍛鍊的求知精神,不斷自我增值和學習,應對世界千變萬化的轉變。 德萃小學的課程糅合了3種課程的精髓,包括國際課程IPC、IB的PYP課程和本地課程。德萃中學將會同時開辦IBDP以及GCE A-Level,沒有DSE學制,其中探究式學習模式將會與小學一脈相承,學生將會有更多機會採用學校設施、與外國學校交流,從求知本質自行探勘各種領域的知識。中學部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讀書模式,選擇最合適的學制、學科修讀,以達到考入大學的最終目的。 「假如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廣闊,喜歡探究式的學習,我們就可以安排他去讀IB課程;但有部分學生的興趣相對比較專注一點,譬如特別偏愛理科,那我們就會安排他讀A-Level。因為A-Level可以專門揀選3至4科去讀,不需要學生分心兼顧其他文科、通識之類的科目」,陳耀生說。 考慮到學校獨特的課程設計,德萃中學在初中時會以本地課程為主軸,並同時滲入一些國際課程的元素。不過,曹啟樂深信,小朋友如果能夠一直在德萃體系成長和學習,無論最終選讀IB還是A-Level,他們都一定能夠應付自如。 「學習會從教室延伸到不同的領域,不會只是40分鐘都呆在座位上聽書。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即使在家中,(德萃學生)都可以學習。我們培養他的自主精神,他就可以隨時隨地不斷學習。」 雖然是一條龍,但曹啟樂強調,學生的品行發展、學術成績等都必須達標,才可以升讀德萃中學。中學部在收取學生的申請表格後,會安排他們在12月14日進行筆試,包括:中文、英文和數學。然後就會從中揀選部分學生,進行第二輪的面試。 「我們不會太高要求,有些東西要去到面試,才會看清楚他的真正本領。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有很大機會參加下一階段在12月21日的面試。面試當中會有中英文,以及普通話的對答、互動。總體來說,(面試)就是看小朋友有沒有自信心、是否喜歡這種學習環境、懂不懂尊重別人、是否有禮貌、表達能力是如何等等,屆時都會圍繞以上這幾點來測試。」 大光德萃書院(亦即是中學)將於 2020 年9月開學,現正進行第七級(Grade 7、中一)及第八級招生。在一條龍學制下,所有德萃小學、漢師德萃學校、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的畢業生,均可以直接入讀第七級。首年開學第7級共有5班,第8級有2班,每班人數25至28人, 授課語言以英語為主,另外中文科則會採用普通話。第7級學費每年$137,500,第8級為每年$140,800,分11期收取。 轉載自:2019-11-15《Oh!爸媽》幼小中一條龍100%直升 中學部推IB、A-level 雙軌課程
Read more
何謂「社會」呢?廣義是指由個體建構而成的群體,當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當人類之間互動及交往,組合起來便可稱為「社會」。如果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社會」是一個讓子女成長的地方,子女完成學習階段,從學校畢業,離開父母師長的保護(或操控),為生活、薪金、工作、理想打拼,即我們所說的「投身社會」。 作為父母及師長,我們總有一種思維,就是要保護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被這個「社會」所同化及洗禮,因為我們都認定社會的價值觀總是扭曲,人性總是醜惡。只要把孩子留在學校這個安全的環境,家長及老師便能夠為小樹苗遮風擋雨,他們就可以健康茁壯成長,毋懼外面的風風雨雨。 但經歷過2019年這個暑假,你真的認為自己有能力把社會與學校分隔嗎?無論你的孩子年紀多大,懂事與否;無論你花多少時間盡力避免子女不接觸政治,他們還是有機會從報章的頭版、電視新聞片段、街上的塗鴉,知道今個暑假在香港所發生的一切。你的孩子或許會問:為什麼有些示威者要攻擊警察?為什麼警察要腳踢跪下的市民? 讓孩子遠離政治 有可能嗎? 學校本來就是社會的縮影。試想想,學校裏一樣有「衣、食、住、行」等關係,即是「校服、午飯、課室、校巴」;學校亦有「政治、民生、法律、執法機構、一般市民」,即是「學習政策、學生福利、校規、風紀、學生」。既然兩者的體系設計一樣,今天在社會發生的事情,難道就不會在學校發生嗎? 舉例,風紀在執行校規時,少不免會與同學產生一些衝突;教師處理部分學生服飾或髮式等校規時,總會碰到一些校規沒有清楚說明的地方;中文組的老師在處理學生欠交功課的問題上,有需要時,亦會把學生資料轉交訓導老師。大大小小的衝突總會在有人類的地方出現,那麼社會與學校的分別究竟在哪? 學校雖然是社會的縮影,但我們知道「教育」更重要的任務,除了把知識傳遞給學生,還有要教導孩子「價值觀」,如正義、犧牲、堅持等,但同時亦會教導學生如何寬恕、妥協、和平、慈愛、復和等。 灌輸正確價值觀放首位 如果我們可以在學校裏,把灌輸正確價值觀放在要處理事情的首位,便能輕鬆處理大量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及衝突。學生要關心今天的社會,除了單單空談政治外,學校更應該讓學生身體力行,用體驗的方式來接觸社會。我們不能讓孩子一邊說關心香港的未來,卻只是空談眼看不見20年之後香港的政制發展,但就不去關心眼前有需要的人。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更應讓學生先關心今天在學校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如學校附近的長者、露宿者或低收入人士。 當學生透過服務學習,更切實了解到現實社會的結構,或可化為更大的學習動力,因為孩子明白用學習來裝備好自己的原因,就是要改變未來的社會,讓社會上的人生活過得更加快樂。 轉載自:2019-09-3《明報》社會與學校的藩籬
Read more
漢師德萃學校小二至小四DreamStarter小組――德萃小先鋒,走出課室運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動手改善自己的社區。 第一步 了解大家的夢想 德萃小先鋒成員來自不同級別和班別,大家以「夢想」會友,從而認識彼此。小先鋒的夢想有動物園園長、樂高店店長、賽車手、農場主人、足球員……這奇妙的關係從此開始。 第二步 聚焦問題 老師引導小先鋒思考追求夢想的歷程,還有會遇到的挑戰。小先鋒知道追求夢想之路不易後,願意先從自己學習的社區開始,盡一分力,從挑戰中學習,從而裝備自己,繼續追夢。 (漢師德萃學校圖片) 第三步 了解和走進旺角社區 小先鋒每天到旺角上學,但是對學校的周邊並不熟悉。他們決定走出校園,巡視街頭,找出旺角面對的社區問題。機靈的他們很快就歸納出旺角面對的問題,例如有環境衞生差、人多車多、居住環境破舊等等。 第四步 為社區問題發聲 既然問題找到了,小先鋒決定將視察所得告訴區議員,希望能改善問題。小先鋒先總結了旺角的社區問題,再寫在信紙上,郵寄了給區議員。奇妙的事情發生了,議員甚為感動,願意來校面見學生。他還為各Dream Starter小組上了一節關於區議會運作的課,深入了解了前線地區工作者的工作性質。 (漢師德萃學校圖片) (漢師德萃學校圖片) 第五步 服務社區 小先鋒決定為旺角區再多做一些事。他們在街上訪問路人,搜集路人對旺角衛生問題的 意見。他們也舉辦了簽名活動,希望路人也能關注旺角的環境衛生問題,從而希望政府也能正視這些問題。小先鋒利用網絡的力量,拍攝了「不要亂抛垃圾」的影片,並上載到YouTube,以宣傳愛護環境。他們還去了洗衣街公園撿垃圾。 轉載自:2019-08-21《香港01》漢師德萃學校DreamStarter走出課室動手改善自己社區
Read more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在孩子面前說過:「今次死都唔掂」、「今日真係好鬼死攰」?廣東話裏很多時都會用「死」字來作助語詞,強調事情的迫切性,以「死」控訴都市生活的壓迫感。但另一邊廂,在華文文化裏,其實很忌諱「死」這個字,老人家不喜歡聽,認為這是「大吉利市」;我們更加不會與孩子談論死亡,因為死亡實在太恐怖,小朋友仍未有成熟的心智去了解。 「死亡」避不過 如何正視? 然而,大家不妨細心想一想,「死亡」真的會因為孩子年紀小而不會在他們面前出現嗎?事實上,「死亡」要出現,誰也沒法擋。孩子有可能要面對寵物死亡,也有可能是照顧者死亡,亦有可能是同輩的死亡,再可怕一點,孩子亦有可能因着種種原因,面對自身有可能死亡的現實。當中最可怕的,就是突如其來的意外死亡事件,不論是獲悉身邊人意外過身,甚至是目擊死亡事件,都有可能在他們的心靈留下烙印。 當「死亡」來到,成年人要忙着處理各種身後事,也要處理身邊人的情緒。然而,如何幫助從來沒有死亡心理預備的孩子去面對這件突如其來的事,卻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特別是我們中國傳統思想,常叫孩子不要接觸、不要了解、不去面對「白事」,因此當孩子面對死亡時,由於從沒有得到教育及認知,對心理或會構成影響,亦可能會產生很多未知的幻想。或許,當刻問題不會浮現,但隨年歲增長,破壞力便會出現。 閱讀生死教育繪本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裝備我們的孩子去面對人生不同的挑戰及苦難,因此,生死教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習課題。及早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的必經階段,讓他們了解死亡不止是負面的情感,亦可帶來很多正面的生命傳承和價值觀,使孩子更懂得珍惜目前所有,以及感恩每天能夠與家人、親友相聚的日子。 在家庭裏要與孩子談論生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他們一起閱讀生死教育類別的繪本 (幼兒至初小)或觀看一些有關生死的心靈電影(高小至初中),通過繪本或電影的故事內容來打開話匣子,與孩子談論生死。成年人要坦誠把生命離合的現實告訴小朋友,告之父母及照顧者也會有離開的一天,亦從中聆聽他們對生離死別的擔憂,從而建立更強大的家庭連結。 學校也能夠推動生死教育的,就以德萃小學暑假前的一個影「證件相」的活動為例。我們先請孩子們親自設計宣傳單張,再走到街頭邀請70歲以上的長者來到學校,並由專業的化妝及理髮師義工替他們化妝和理髮,然後便為他們免費拍攝一張證件相。 當天活動結束後,我們與孩子作活動總結,問他們為什麼70歲的長者還需要影證件相呢?孩子們大多數以為,是因為他們需要做簽證去旅行。但後來,孩子開始意識到,長者既已行動不便,還要經常坐飛機周遊列國嗎?一直討論下去,孩子們終於明白到,人生最後的旅程就是「死亡」,這張笑容燦爛、充滿喜樂的「證件相」,最終很可能會成為公公婆婆的「車頭相」。體驗過這個活動之後,孩子們更能反思生命的價值及意義,這就是一課寶貴的生死教育課。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轉載自:2019-07-30《明報》專欄:寶貴的生死教育課
Read more
子女沉迷電子遊戲,常耗時於虛擬世界而荒廢學業,是不少父母的煩惱。但若果有一種遊戲,能讓子女玩樂的同時,吸收學科知識,你會讓小朋友玩嗎? e²Sports早前於新開幕的數碼港電競場,為本港中小學舉辦了「塊學聯盟電競比賽」(Blocky League eSports Competition),致力推動學校組織電競校隊,讓學生從競技遊戲及群體活動中,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及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遊戲結合了本港高小及初中課程,以遊戲式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寓學習於遊戲,鼓勵全香港中小學學生從網上自主學習。 ^是次「塊學聯盟電競比賽」的獎品十分豐富。 PaGamO 兒童遊戲學習平台比賽 比賽以PaGamO的遊戲進行,玩家透過回答問題以攻佔領地,而問題是由老師預先設計的學科題目(中、英、數、常識科),進而攻城掠地擴大自家版圖。而遊戲終結時,較多分數與領土方為勝出。 ^玩家需要回答關於英文Tenses的問題。 ^遊戲更結合常識科題目,豐富學生個人學習體驗。 ^學生答對問題能建立自信心與成功感。 ^遊戲讓老師得悉學生在各學科的強弱項數據,從而制訂出針對性及靈活的教學對策。 「電競」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電子競技近年在全球各地興起,不少父母也可能把電子競技與電子遊戲混淆,擔心子女容易沉迷虛擬世界。聖公會主風小學校長鄭思思表示,是次PaGamO的遊戲方式,除了加入教學元素外,對小朋友而言,遊戲中的「武器」增加了多元性與趣味性,更能吸引小朋友主動投入遊戲當中。更重要的是,遊戲有限定時間,每天只能玩一小時,因此家長無需過於擔心子女成癮。 ^鄭校長認為,PaGamO的遊戲方式讓雙方爭取分數,可以增加遊戲刺激性。 「小朋友個別差異很大,而這種電子競技的學習方式,能適合某類型的同學,一些平常也喜歡電子遊戲的同學,有助推動他們主動積極學習。」事實上,聖公會主風小學參賽同學,為了這場比賽,曾操練學科題目,增長學科知識,再制定策略應戰。 ^聖公會主風小學參賽同學贏取「小學世界領土排名冠軍」。 聖公會主愛小學司徒老師表示,「平常同學在學校沒有機會接觸其他學校的玩家;這次比賽讓增加了接觸外界的機會,其他學校的同學有些策略、合作形式值得我們學習。而且通過進行比賽,了解彼此距離,有助擴闊視野,是一個嶄新的體驗。」 ^司徒老師認為,PaGamO 兒童遊戲學習平台應更普及化,推廣給更多中小學參與。 「平常一些面對紙筆功課興趣不大的同學,當他們投入遊戲時,自然會為了開拓領土而主動溫習,推動同學學習。」通過電競學習,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透過學生平常最感興趣的電子遊戲,以挑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以遊戲打破傳統班房裏的教學框架,讓學生從玩樂同時,滲入學習元素。 ^要在多間學校中突圍而出,並不是簡單的事,司徒老師與主愛小學代表商量策略。 ^比賽設有限時,參賽者需要分秒必爭回答問題。 德萃小學的家長們表示,是次聯校比賽有助促進同學與其他學校互相交流,增加比賽經驗;更能從比賽中了解自己長處,並從而改善自己。「此電競是學術性,同學投入遊戲同時,也能訓練自己思維,並在玩樂同時增長知識。這比起只「打打殺殺」的電子遊戲更具學習意義。」 ^德萃小學家長們也到場支持自己子女比賽,並認為有助子女見識。 除了自身增長學科知識外,學習如何與隊友溝通,培養良好默契,也是「電競」比賽中重要的一環。 ^是次比賽同樣注重團隊精神,隊友互相提醒對方。 ^比賽時,需要隊友的良好配合,才能做到合作無間。 ^比賽第二,友誼第一。 電子競技與電子遊戲有何不同? 相信不少家長也對電子競技有所保留,「電競」就等同遊戲嗎?女子電競職業戰隊PandaCute成員Sleepy,作為是次比賽嘉賓表示,「電子競技擁有競技成份,投入是為了贏取勝利,需要事前制定策略,並在遊戲階段時保持專注力;但若果你當是普通電子遊戲,純粹是為了娛樂放鬆,不會作事先準備,只是為了kill time〈消耗時間〉。」只要是電子競技,即使是輸掉遊戲後,也會作事後檢討。   ^Sleepy〈右〉認為小朋友始終愛玩,把學習知識融入於遊戲中,有助加深對學科知識的印象。 同樣地,小學生在此「電競」比賽中渴求勝利,為了達到目的,也會在賽前做學科練習,務求應答問題時一擊即中;在賽中保持專注力,謹慎地回答問題;賽後認真檢視自己,研究賽時出現的細節,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即使是職業選手,面對棘手的問題也會苦惱。   轉載自:2019-07-26《 OH!爸媽》報導本校 融合教學課程 於「電競」推動小學生自主學習
Read more
老師在台上授課,學生坐在台下,偶爾舉手發問或回答問題這是大部分人腦海裏返學上堂的必然畫面。但在漢師德萃學校,卻是突破傳統框框,讓學生自主學習,收穫更大樂趣。 「小朋友上午會正常上課,下午就由他們自選學習。」該校總校長朱子穎向《龍週》記者介紹學校課程特色時說。 何謂自選?就是學生每天上午完成中、英、數、常識等正規課程後,下午的學習由學生自己決定進行哪些活動, 茶道、養魚、整雪糕等統統OK!驟聽之下,可能會以為是放任學生去玩,但其實這套教學方式涉獵的範圍比書本更廣。 涉獵範圍比書本更廣 「例如他們想睇動物,我們會帶他們參觀愛護動物協會,去認識動物權益、同理心;他們想學整雪糕,就直接去雪糕廠認識生產模式。」朱總校長解釋。 又例如「小小區議員」活動,學生不但要寫信邀請區議員協助,更要角色扮演,親自行區,還要自製問卷向居民、遊客調查該區有何需要改善,通過活動更深刻認識到社區的需要,關心城市發展。 學校認為,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之餘,更需要與世界接軌。由小朋友自選學習,師長配合協助,有助他們了解自我價值、社會價值。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表示,有關學習模式的成效不能以成績計算,但最直接的成果是家長會發現到孩子比以往更積極發問。 當然,自主學習的內容不是隨便說做就做,學生第一步要說服小組組員,之後是老師、校長,再要想方法解決完成活動的各項問題,師長從旁提供意見,協助他們一步步實踐目標,完成夢想。 善用科技 推行無紙校園 除了教育理念創新,校方在校務發展上也順應大數據的時代發展,採用獨立的手機通訊系統去處理各類資訊,例如電子化通告、文件及收費等,實行校園無紙化,既環保又有效率。馮校長說: 「同事可直接在App中修改文件,毋須一定要坐在電腦前,系統也似Facebook,你有時間先去睇和回覆,不會額外阻礙生活時間。」 ▲學校面積有限,於是將禮堂結合圖書館,校園多處也擺放了圖書,讓學生隨時閱讀 教學理念嶄新 家長慕名報讀 德萃教育機構(St. Hilary)目前在香港擁有兩間小學及兩間幼稚園,是廣受家長歡迎的幼小一條龍私立學府。其中,德萃小學分別在大埔及旺角都設有校舍,位於旺角的漢師德萃學校剛於去年9月開校。 兩間德萃小學教學方針和理念統一,並採用同一套課程及管理方法運作。學校不經統一派位招生,而是由校長自行安排收生方式,因提倡創新教育,嶄新的教學理念吸引大批家長慕名為子女報讀。 ▲總校長朱子穎(左)及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右) 轉載自:2019-07-25《Kowloon Post 龍週》報導 漢師德萃學校 在這,小朋友可自選活動學習
Read more
「我最喜歡的食物是雪糕 !」在漢師德萃學校首星期的DreamStarter課中,漢師德萃的老師和一班小一學生一起討論夢想。「夢想」這兩個字成為這班小朋友人生第一個DreamStarter課的開始。老師問小朋友 生活上最重視什麼? 他們都回答「金錢 !」這個答案當然讓老師感到驚訝,便立刻追問同學:「你們要金錢買什麼?」他們紛紛回答:「買雪糕!買超級英雄公仔!」於是,他們決定用這學年去實踐一個能把 同學最愛和重視的元素融合的夢想。以健康為中心的雪糕設計想法就在這十一位小一生中誕生。 根據2017年研究學童飲食習慣的數據指出,缺乏蔬菜是孩子偏食問題的第二位。相反,小朋友很喜歡吃雪糕。蔬菜和雪糕,為何不能放在一起呢?這班來自漢師德萃學校的小一學生希望把雪糕和蔬菜結合,利用五色食療的概念,創造出新口味和健康的雪糕雪條,化身為雪糕戰士,令小朋友喜愛的雪糕成為健康的食品,改變小朋友不愛食蔬菜水果的習慣! 「食容易,做很難」 決定好主題後,小朋友開始尋找做雪糕的方法。他們發現自己沒有雪糕機,亦不了解雪糕的製作過程。雖然面對不少問題和疑惑,但年紀小小的他們相信通過努力學習和尋找幫助,終有一天能成功做出五色雪糕。他們以五種顏色入手,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七彩顏色能更吸引小朋友的喜愛。另外,他們是參考了五色食療,不同顏色的水果也有他們的營養價值。於是,他們邀請了註冊營養師Novella Lui為漢師德萃的小朋友作講座,加強同學們對五色食療的認識。 此外,這班小一學生嘗試跟著YouTube做雪條,訪問同學們對蔬菜的喜好,亦到超市尋找和認識不同顏色的生果。就是這樣可愛的想法和努力行動,把這個城巿裡的有心人一個一個地連在一起。 「重新認識」 這班小朋友的五色雪糕追夢故事得到Da dolce 意式雪糕公司的注意,讓他們參觀雪糕工廠,和幫助他們了解更多有關雪糕的知識。 一眾小一學生當天聽住大哥哥們對雪糕的介紹, 見證着雪糕哥哥如何製作雪糕,並能立刻品嚐,這些都讓老師及孩子們大開眼界,並注入更多硏製五色雪糕的想法。 回到學校,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反覆討論和再接再厲,終於成功完成了五色雪糕裏的「紅」,「黃」和「綠」雪糕。這班小朋友的夢想,並不是夢幻的想像,他們需要確確實實地面對不同的困難,並團結一起地解決。他們這個「雪糕夢」在別人眼中好像是很容易達到,但對這班小一的孩子已經是一個自發自主自學的夢想成真。 轉載自:2019-07-02《香港01》漢師德萃學校小一DreamStarter硏五色雪糕解決偏食
Read more
  當全球教育趨勢,需培育學生共通能力以立足21世紀,不但教育模式,連評估工具已不限於傳統紙筆答卷考測,更重要是緊扣課程內容,設計引發學習動機的習作,令老師評估學生不同的軟技能。 這一代小學生需掌握資訊科技,私立漢師德萃學校早在科學堂改革評估方式,善用網絡平台促進互動學習,亦加強學生自評能力。總校長朱子穎如是說:「我們想發展一套兩者並存、平衡(學術與軟技能)的評估模式,既發揮到香港急速發展的形態,對考試有要求,同時可減少學生的壓力,真正做到Assessment for learning(促進學習的評估)。」 走入這代小學生的科學、資訊科技堂,小朋友不時掃着平板電腦螢幕,旁觀的記者未及掌握來龍去脈,他們已完成作品與同學分享。記者往漢師德萃學校的四年級觀課,學生正在學習編程,設計不同指令讓Micro Bit (可寫入程式的微型電腦)呈現不同圖案,並透過晃動與同學玩「包剪揼」。整個學習過程、結果,若果只用紙筆答卷評估,從文字答案真的能了解各種即興輸入的程式創造出來的結果? 教評合一 該校科學科的進展性評估之一,是學生每年兩次做科學實驗短片,上載至免費網絡平台Flipgrid;學生可同時觀摩其他同學習作,互評「畀like」從中了解自己作品缺失,可修改至滿意,在限期前呈交習作。科學科主席李振耀說:「傳統報告形式,只有一次機會呈交,我們用Flipgrid想學生從互評中了解不足之處,可以在限期前修改至滿意才呈交。」 該科的總結性評估有兩種:除佔六成分數的紙筆答卷(選擇題、填充等)以外,亦有佔四成的 Prediction Assessment(預測性評估),學生就考題的實驗,口述過程和結果——其實跟紙筆 考試沒兩樣,不過,對書寫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是有另一種評估方式呈現學術能力。「我們是考學生表達能力。書寫某程度限制了學生發揮,好像不懂串字,卻影響分數,某程度是不公平,而口語能力都重要的。」 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指出,加入預測性評估,正是學科知識本身不能單以紙筆答卷可表達,而是需要運用,讓學生在不同實驗的假設下,動手驗證結果。「如果老師想訓練創意、批判思維,那便需要用不同評估方法,以往英文科有劃分閱讀、會話、聆聽等部份,『聽講』比例反而較少,現在(教學)有 Show & Tell形式,訓練演說表達能力,同時為學生評估。」而老師設計 Show & Tell形式有彈性,可應用在不同跨科專題研習的口頭報告。 適合香港本土評估 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認同,考試制度可訂立一個客觀性指標,用以分配有限資源:「幼稚園升小一,小五準備呈分試升中,中學升大學,是三個不同的資訊分配的(考試)關卡,然而,除了這三個階段,又是否不住要加強考試?」他強調評估促進學習,是教師透過評估給予學生支援:「評估是否可以有更多的方法,令學生無壓力?競爭反而幫助學習,給成人更多資訊做更多正確(教學)決定。」 近年不少家長嚮往外國教育體系,而近年芬蘭的小學教育亦打破考試傳統。雖說兒童的學術能力標準,不會因地域有太大差異,不過,朱子穎認為,香港因應社會人才需要,看外國教育系統的評估觀念,始終有不同:「每個城市的教育系統,都需要符合那個國家、城市發展需要;香港屬知識性產業城市,只有通過知識增值,才可換取日常所需。而芬蘭地大,一個鎮約500人口,基本上一間學校可以只有20多名學生;那些小朋友沒有選擇,不會用上6小時交通去另一個地方讀書,加上是高福利國家,基本上小朋友的居住地附近有甚麼產業,長大很自然從事那門事業,因此,(與)我們的評估,便是兩個系統,很難互相比較。」 香港兒童則需學習兩文三語,屬立足社會有利溝通條件:「教育功能都不同,香港的教育資源不足,以競爭(考試)去分配資源是必然。而兩文三語是基本能力,其他國家的兒童可能學習一個語言已夠用,就算學多國語言也不是因為考試,而是對那個國家的文化感興趣。」   轉載自:2019-06-14《蘋果日報》德萃校長朱子穎:難與芬蘭比較 全面評估平衡學術與軟技能
Read more